琺琅,這一源自中國隋唐時期對古西域拂菻地名的音譯詞彙,亦稱“佛郎”或“法藍”,它代表了一種以特定硅酸鹽類物質——主要由石英、長石、硼砂及氟化物構成的琺琅釉料裝飾而成的藝術品。這些琺琅器,作為工藝與美學的結晶,其製作過程涉及將精細研磨後的琺琅釉料,巧妙地塗覆於金屬基底之上,隨後歷經乾燥與高温燒製等複雜工序,最終蜕變成為集金屬質感與琺琅光彩於一身的複合工藝品。
琺琅工藝之博大精深,體現在其多樣化的分類之中,依據不同的加工技藝與胎體類型,可細分為掐絲琺琅器、鏨胎琺琅器、畫琺琅器及透明琺琅器等幾大類別。其中,掐絲琺琅器,即廣為人知的“景泰藍”,尤為珍貴,其名聲遠播得益於明代景泰年間(約15世紀中期)的精湛技藝與卓越成就。
至清代,隨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西洋琺琅技藝經由廣州這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傳入中國,催生了獨具特色的“廣琺琅”。廣琺琅不僅成為了朝廷御用的貢品,更在畫琺琅、鏨胎琺琅及透明琺琅器的製作上達到了巔峯。尤其是畫琺琅器,以其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色彩層次,成為了廣琺琅中的佼佼者;而鏨胎琺琅與透明琺琅器的製作中心亦設在廣州,所產之品皆以品質卓越著稱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