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帝化鵑

遠古時代的蜀國,第一個稱王的是蠶叢。他教導百姓養蠶,使四川的養蠶業逐漸發達。後來,蜀國經歷了柏灌、魚鳧等王的統治。不知過了多少年,一個名叫杜宇的青年男子從天上降落到蜀地,成為蜀國的國王,號望帝。望帝非常關心老百姓的生活,教導他們種植莊稼,叮囑大家遵循農時,搞好生產,因此深受百姓愛戴。

有一年,蜀國遭遇了大洪水,百姓深受其害。就在這時,一個名叫鱉靈的楚國人因失足落水漂流到蜀地,被望帝救起。望帝見鱉靈談吐不凡,便任命他為宰相,並委以治水的重任。鱉靈不負眾望,帶領民眾治理洪水,打通了巫山,使水流得以順暢流入長江,從而解除了水患,蜀國人民重新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

鱉靈治水成功後,望帝深感其功高,便自願把王位禪讓給鱉靈,自己則隱居於西山(今青城山)。這一舉動展現瞭望帝的大公無私和高風亮節。

望帝雖然離開了王位,但心中始終牽掛着蜀國的百姓。他死後,靈魂化作了一隻杜鵑鳥。每年清明、穀雨、立夏、小滿等農忙季節,杜鵑鳥就會飛到田間地頭,一聲聲地啼叫,提醒人們抓緊農時,搞好生產。人們因此把杜鵑鳥叫做杜宇鳥、子規鳥或催歸鳥。每當杜鵑鳥啼叫時,蜀國人民就會想起他們的望帝杜宇,感受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戀。

望帝化鵑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不僅因為它充滿了神秘色彩和浪漫情懷,更因為它體現瞭望帝無私奉獻、心繫百姓的高尚品質。這個傳説也被歷代文人墨客所吟詠傳頌,成為了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如唐代詩人李商隱在《錦瑟》一詩中就有“望帝春心託杜鵑”的名句,借望帝化鵑的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哀怨之情。望帝化鵑的故事是一個關於奉獻、犧牲和愛的傳説。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心繫百姓、大公無私的君主形象以及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深深眷戀之情。同時這個故事也寄託了人們對美好品德和情感的嚮往與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