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胃脹?3箇中醫方法,給胃“消消氣”

許多人時常遭受胃脹氣的困擾,卻對其根源知之甚少。儘管胃脹氣不直接威脅生命,但它無疑干擾了日常生活與工作,嚴重時甚至影響睡眠質量。腹脹的成因錯綜複雜,涵蓋了多種疾病因素及生活習慣問題。

疾病因素:

消化道疾病:急性胃炎、胃糜爛、胃潰瘍、胃癌等胃部疾病,以及腸炎、腸道菌羣失調、腸梗阻、便秘、腸癌等腸道問題,均可引發腹脹。
消化道外疾病:膽囊炎、胰腺炎、肝炎(急慢性)、肝硬化、肝癌、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同樣可能伴隨腹脹症狀。

非疾病因素:

不良飲食習慣:暴飲暴食,尤其是過量攝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及酒精,會導致胃腸道負擔加重,產生過多氣體,引起腹脹。
吞嚥空氣:吃飯時談笑風生或進食過快,容易吞嚥大量空氣,進而引發腹脹。
精神心理因素:長期處於精神緊張、焦慮狀態或工作壓力大的人,胃腸道蠕動功能減弱,食物在消化道內滯留髮酵產生氣體,又因蠕動不足難以排出,從而加重腹脹。
食物選擇:某些食物如芋頭、洋葱、地瓜、土豆、花生、奶油製品、慕斯及甜食等易產氣,過量食用易導致腹脹。
環境因素:寒冷刺激可能影響胃腸功能,導致胃腸功能紊亂,進而引發腹脹。

中醫理論認為,腹脹多由酒食所傷、情志鬱結、黃疸積聚等內外因素所致,可分為虛脹與實脹。具體類型包括:

肝鬱氣滯型:表現為兩肋發脹,生氣時加重,排氣後減輕,與情志抑鬱密切相關。
脾胃食積型:常見症狀為腹脹伴口臭、反酸,多見於暴飲暴食或應酬頻繁者。
痰濕內積型:腹部龐大、肌肉鬆軟,伴有四肢乏力沉重、頭腦不清醒,為痰濕阻遏中焦所致。
脾腎陽虛型:腹脹伴畏寒怕涼,受寒後症狀加重,與中焦氣化無力有關。

手動順氣法:按摩中脘穴,從心窩沿直線推至下腹部,重複50次,力度適中以帶動皮下肌肉為宜。之後,再按揉中脘穴3分鐘,有助於緩解腹脹。注意,孕產婦應避免此操作,且最好在飯後1小時進行。

捏脊療法:通過捏提背部督脈及足太陽膀胱經,調理脾胃功能,促進氣血流通,緩解腹脹。此方法尤其適合兒童。

八段錦調理脾胃式:練習八段錦中的“調理脾胃需單舉”一式,通過特定動作強健脾胃,特別適合焦慮、飲食不規律、常感腹脹的人羣。此功法旨在通過調和脾胃氣機,從根本上改善腹脹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