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濃濃,九月九重陽節的起源與習俗

農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也稱為“老人節”。根據《易經》,六代表陰數,而九代表陽數,因此九月九日被視為陽氣最旺盛的日子,稱為重陽或重九。古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慶祝的吉祥日,早在很久以前就開始慶祝這個節日。

九九重陽節因為與“久久”發音相同,且數字中九是最大的,象徵着長久和長壽。此外,秋季是豐收的季節,重陽節的意義更加深遠,人們對這個節日一直懷有特殊的情感。唐詩宋詞中有許多贈送重陽的詩篇和詠菊的佳作。如今的重陽節賦予了新的意義。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重陽節已經成為一個多樣化的節日,具有豐富多彩的習俗。節日期間,民間會開展多種活動,如登高、祭祖、佩戴茱萸、插菊花、觀賞菊花、飲用菊花酒、放風箏,以及食用重陽糕,弘揚尊老敬老的傳統等。

1.登高、祭祖
重陽節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登高,因此也被稱為“登高節”。登高的習俗主要有三個來源:首先是為了避災的傳説;其次源自古人對山嶽的崇拜;最後是在秋天萬物凋零時,登高以“辭青”,與春天的“踏青”相對。登高的地點沒有明確規定,一般選擇高山或高塔。金秋時節,天氣晴朗,非常適合登高遠眺,不僅能讓人心曠神怡,還能達到健身祛病的效果。

2.插入茱萸和插上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已經廣泛流行。古人認為在重陽節當天插茱萸可以辟邪消災;有人將其佩戴在手臂上,也有人將茱萸放入香袋中隨身攜帶,甚至有的將其插在頭上。大多數佩戴者是女性和兒童,但在某些地區,男性也會佩戴茱萸。

3.賞菊
重陽節是金秋時節,菊花競相開放。傳説,賞菊和飲菊花酒的習俗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他以隱居、詩歌、飲酒和喜愛菊花而聞名,後世便效法他,形成了重陽節賞菊的傳統。古代文人雅士常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此寄託對陶淵明的嚮往。在北宋時期,京城開封的重陽賞菊活動十分盛行,菊花的品種繁多,各具特色。民間還稱農曆九月為“菊月”,因此,在菊花盛開的重陽節,賞菊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活動。清代後,賞菊的風俗更加興盛,不僅侷限於九月九日,但在重陽節前後仍然達到高潮。

4.放風箏
農曆九月,南方的季風開始增強,風力剛好,非常適合放風箏,因此人們逐漸形成了在重陽節放風箏的傳統。傳説中,重陽放風箏的目的在於“放晦氣”,風箏飛得越高越遠,晦氣也隨之遠去。有些人甚至會特意剪斷線,讓風箏消失在雲層之上。另一方面,也有一種説法認為,重陽放風箏是為了“放吉祥”“放福氣”。風箏飛得越好,福氣就越多。放風箏的人不僅要小心避免線斷,還要想方設法保護線的完整,若絲線斷裂,吉祥和福氣也會隨之遠去。

5.重陽糕
重陽糕是重陽節的傳統食品,亦稱為“花糕”、“菊糕”或“五色糕”。在農曆九月九日的清晨,人們會將片糕放在兒女的額頭上,並念一些祝福的話,希望他們的事業和生活都能步步高昇,這正是古人制作糕點的原意。講究的重陽糕通常製作成九層,像一座寶塔,頂部還會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的象徵意義。有時人們還會在重陽糕上插一面小紅紙旗,並點上蠟燭,象徵“登高”的意義。

6.尊老敬老
“九”是數字中最大的,寓意長久與永久,因此與“久”有相似音。九九重陽節藴含着對長壽和尊貴的祝願。1989年,我國將每年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巧妙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融合,使這一節日成為了崇敬、關愛老人的新型節日。重陽節敬老的典型習俗有山西皇城村和河南上蔡的重陽習俗,這些習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農曆九月九日,山西省陽城縣以皇城村為中心,全縣的鄉鎮及沁水、澤州的相關村鎮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養老、敬老、愛老、助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