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人覺得談錢俗氣,這是修行路上最大的誤會。
你看王陽明當官掙錢養書院,范仲淹義莊傳承家族千年,大智者化緣建道場,企業家們捐款修路賑災助學。
真正的修行人,哪個不是大大方方和錢打交道?
金錢不是修行的絆腳石,而是心性的照妖鏡。
照得出你心裏那點彎彎繞繞:是假清高還是真通透?是貪心作祟還是智慧生財?
人活一世,錢關不過,修啥都懸。
今天咱就扒開這層窗户紙,聊聊修行人最容易踩的4個金錢大坑。

1、羞於談錢而誤解利他
有人一聽“修行”倆字,恨不得把銀行卡都扔了,覺得收錢就是貪,對自己賺錢有羞愧感,認為免費才是慈悲。
結果呢?
自己過的摳摳搜搜,關鍵時刻掏不出錢,助人的事業撐不過半年就黃了。
有夥伴一直做公益讀書會,想要進一步深造時,卻被學費困住了提升的腳步;
有夥伴發心開廉價的素食館,結果入不敷出發不起員工工資,沒多久就倒閉;
有夥伴做義工,免費給別人和機構做事,自家老母親住院時卻湊不夠手術費。
這類“清高型貧窮”本質是”不配德感”,以及格局視野還不夠廣闊。
慈悲不是道德綁架,付出勞動、知識、技能、時間等換取相應報酬,是非常合情合理合法的一件事。
孔子收學生要十條臘肉當學費(束脩),《論語》裏明明白白寫着。
維摩詰居士坐擁萬貫家財,能做很多利益大眾的事。
所以,行者需要資糧,正如渡船需要船槳。
真正的利他,其實是明白自他不二:
開素食館按市場價收費,才能持續推廣健康的飲食;
收合理諮詢費的心理師,反而能幫更多人走出抑鬱;
不敢談錢的“慈悲”,本質是對宇宙規律的誤解。
連自己都活不了,怎麼去渡人?
利他不是當聖母,先把自己活敞亮。
該收錢時大大方方收,收了錢把人服務到位,這才是真功德。

2、貪圖清靜而懶得掙錢
有些人把“修行”當逃避的藉口,嫌棄職場社會”太污濁”,朋友圈一天到晚發禪語+蓮花圖,一副淡泊名利,歲月靜好。
沒事就躲清淨唸經打坐,工作有一搭沒一搭,啃老啃得理直氣壯:“我在修清淨心、出離心!
以為沒事一身輕才算修行,本質是恐懼實修的巨嬰。
把清修當全職工作,卻讓家人替自己負重前行。
修行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勞動本身就是修行,實實在在的做事中,才能觸碰到自己的習氣邊界,看見自己可以突破的點,才真正為這個世界貢獻價值,廣行利他。
菜市場砍價練的是平等心
公司開會磨的是忍辱功夫
送外賣也能跑出動中禪定
不要用逃避掩飾怯懦,真正的清靜,是在喧囂中修出如如不動。
古有智者立規矩“一日不作,一日不食”,80歲還下地幹活,還有在獵人堆裏隱居15年,天天給人家看火做飯的,哪點與生活脱離了?
紅塵才是真道場,躺平修不出真功夫。
能把996幹出禪意,能在生活的雞零狗碎中修出定力,才是真本事。
3、空想招財而妄圖捷徑
朋友圈也常見修財神法、擺水晶陣搞招財儀式的,做這些事比上班積極多了,本質卻是賭博心理披着修行外衣。
《了凡四訓》講透了因果:袁了凡拼命行善三年,才讓命中無子的卦象扭轉。“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 .
《周易》講得更直白:“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得先有“積”這個動作。
財神給的是機會,不是天上掉餡餅。
招財的正確姿勢是:發心、立願、踐行。
發自內心的熱愛,紮實的專業技能,腳踏實地行動與真誠打動人心,哪樣能缺?
沒有腳踏實地的積累,供再多花花果果也是打水漂。
財神最煩伸手黨,財神不渡貪心人
先把眼前的事做到120分,財氣自然跟着人氣來。

4、貪求福報而虛偽慷慨
有些人捐款比干啥都積極,因為心裏早就打着“舍一得萬報”的小算盤。
這邊慷慨解囊做好事,心裏轉頭就跟老天討價還價:“我做了那麼多,保佑我富足、健康、子孫成大器啊!”
對周圍的人苛刻摳搜,對做功德卻熱衷無比。
這哪是佈施,簡直是搞交易,恰是經典裏批判的“住相佈施”。
梁武帝建了四百八十寺,達摩卻説“了無功德” 。
盯着福報做善事,本質還是貪心作祟。
這些好事當然可以多多的做,但要看清背後的意義,不是拿來做交換的,而是用來照見自己的起心動念的。
是我執未破,還是無求而施,是分別心起,還是懂得了三輪體空,自他不二。
走在這條路上,我們都是借境練心。
有貪心,想走捷徑圖安逸,都是人性裏很正常的事,都是我們取經路上的必經階段。
先樹立對金錢的正見,然後帶着正心正念去一邊覺知一邊突破。
錢關過不去的人,嘴上説“看破紅塵”,其實是被紅塵拿捏得死死的。
窮時考驗能否不諂媚抓取;
富時考驗能否不傲慢放逸;
得失間能否不執著與抱怨。
真正的自在,是面對賬户餘額時的那份坦然:“錢來,我接得住;錢走,我放得下。”
能賺錢,説明你活的有價值,大大方方手腳乾淨地賺;
會花錢,考驗你是否有智慧,明明白白有質有量地花;
來去都通透,順逆皆方便,才顯得出心無掛礙的功夫。
錢關的本質是——心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