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已成為現代人健康的一大挑戰。它不僅帶來劇烈的疼痛,還可能導致關節損傷、腎臟疾病等併發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現代醫學認為,痛風是由於尿酸代謝紊亂,導致尿酸鹽沉積在關節和軟組織中而引發的炎症性疾病,歸屬於中醫學“痹證”“歷節”“白虎歷節”等範疇。
最早可追溯至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中的描述:“獨活,微温,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痛風無久新者。”
中醫認為,痛風的發生與“虛、毒、瘀”密切相關,治療時應把握病機,標本兼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療效。
痛風發生的原因以及治療原則
01正氣虧虛,邪氣入侵
正氣虧虛,是痛風發病的根本原因。
在中醫理論中,正氣是人體抵禦外邪、維持陰陽平衡的關鍵。然而,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正氣往往難以充盈,導致臟腑失調、氣血失常,此時若有風寒濕邪侵襲人體,關節痹阻,則可引發痛風。
《黃帝內經》有云:“精氣奪則虛”,先天之精來源於父母,如果腎氣虧虛,水液氣化失司,濕濁內生,久之化生濕熱,痹阻關節筋脈,便會發病。
而後天之精則依賴於脾胃的運化,“百病皆有脾胃衰而生也”,如果飲食失宜,脾胃損傷,運化功能失常,痰濕內生,同樣會引發痛風。

02飲食不節,濕熱藴毒
毒熱,是痛風發作的重要條件。
中醫認為,痛風的發生與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有關,這些邪氣侵襲人體,鬱久化熱,形成毒熱,痹阻關節,會導致關節紅腫熱痛,活動受限。
同時,飲食因素也不容忽視,過食肥甘厚味,或飲酒過度,也會導致濕熱內生,藴結成毒,加重病情。
痛風急性期臨牀症狀表現為關節劇烈疼痛,受累關節在數小時內出現紅、腫、熱、痛及活動障礙,這正是毒熱熾盛、氣血壅滯的表現。
03血瘀阻滯,不通則痛
血瘀,則是痛風發病的病機關鍵。
在痛風的發病過程中,“瘀”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由於脾腎虧虛和濕熱毒邪的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瘀血。瘀血不僅加重了氣血運行的障礙,還進一步加劇了疼痛和炎症反應。
中醫認為,“不通則痛”,瘀血的存在使得關節等部位的疼痛更加劇烈和持久。
04把握病機,標本兼治
針對痛風“虛、毒、瘀”的病機特點,黃閏月醫生指出,中醫治療痛風應遵循“標本兼治”的原則。
在急性發作期,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緩解關節疼痛,控制病情。常用藥物如蒼朮、黃柏、川牛膝、土茯苓、澤瀉、澤蘭等,並可隨證加減金銀花、升麻、玄蔘、薑黃、桃仁、紅花等藥物。
在緩解期和間歇期,則應在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兼健脾補腎,鞏固療效,預防復發。常用藥物如茯苓、白朮、肉蓯蓉、菟絲子等。
除了藥物治療外,患者還應注意飲食調養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飲食上應避免高嘌呤食物的攝入,如動物內臟、海鮮、老火湯等;生活中應保持適當的運動量,增強體質;同時還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充足的睡眠。
痛風不要光靠藥,4個穴位多按按
雖然痛風不能根治,但通過科學的治療方法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減輕疼痛和不適感。
在中醫理論中,穴位按摩是一種常用的輔助治療方法,可以通過恰當按摩特定穴位,有效緩解痛風帶來的痛苦。
黃閏月醫生就來給大家分享4個穴位,每天多按按,讓疼痛遠離你。

01合谷穴
合谷穴,別名虎口,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其名意是指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
按摩此穴可調理氣血,緩解因痛風引起的關節疼痛和腫脹,尤其是對上肢關節的疼痛效果尤為顯著。
● 定位取穴:合谷穴位於手背部,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
● 操作方法:用一隻手的拇指按住另一隻手的合谷穴,用力按壓並做順時針旋轉按摩,每次按摩 2~3 分鐘,然後換另一隻手重複操作。
温馨提醒:合谷穴刺激性較強,孕婦一般都不要按摩此穴。
02血海穴
《針灸甲乙經》中記載,“若血閉不通,逆氣脹,血海主之”。
血海穴是足太陰脾經的重要穴位之一,為脾經所生之穴的聚集之處,有化血為氣、運化脾血的功能。
在中醫理論上,痛風的發生是脾胃功能出了障礙,疼痛劇烈是有淤血的表現。經常按揉血海穴既能調理脾胃,又能活血化瘀止痛,起到標本兼治的作用。
● 定位取穴:血海穴位於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 2 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取穴。
● 操作方法:坐在椅子上,雙腿自然下垂。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捏住左腿的血海穴,用力按壓並做順時針旋轉按摩,每次按摩 2~3 分鐘,然後換另一側重複操作。
03湧泉穴
《黃帝內經》中説:“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
湧泉穴,作為足少陰腎經的首穴,是連接腎經體內與體表的重要節點。此穴得名是因為腎經內的高温高壓水液由此湧出,流向體表,如同泉水從泉眼噴湧而出。
痛風患者體內尿酸積聚,往往與腎臟功能失調有關,因此,按摩湧泉穴能夠間接調整腎功能,幫助尿酸排泄,減輕下肢關節的疼痛和水腫。
● 定位取穴:湧泉穴位於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 1/3 與後 2/3 交點上。
● 操作方法:在牀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後用雙拇指從足跟向足尖方向湧泉穴處,作前後反覆的推搓,以足底部有熱感為適宜。
04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匯之處,故名三陰交,主要作用是調和氣血,健脾益腎,養肝疏肝。
按摩此穴能夠整體調整機體的內分泌與代謝功能,對於痛風患者的體質調理及尿酸控制具有積極作用。
● 定位取穴:三陰交穴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 3 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 操作方法:坐在椅子上,雙腿自然下垂。用一隻手的拇指按住另一隻腿的三陰交穴,用力按壓並做順時針旋轉按摩,每次按摩 2~3 分鐘,然後換另一側重複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