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説“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內心純淨,眼睛是清透的;內心蒼白,掩飾不掉空洞的眼神。所以,眼睛代表的不僅僅是視覺,更是見證內心世界的一扇窗户。
《黃帝內經·靈樞·大惑論》中説“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此句中的“神”,指人的精神、思維活動,也就是腦的思維功能。
中醫認為,神藏於心,其表現在目,所以眼之能視,主要受心主使。所以,在中醫的世界裏,眼睛真的是“心靈的窗口”。
在日常工作和學習過程中,長時間對着電腦手機之後,視力下降、眼乾、眼澀、眼花、流眼淚、眼睛紅腫等眼部問題就會出現。無奈的是,作為現代人,又無法完全避免電子產品,那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減輕對眼睛的傷害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箇中醫十分推崇的養眼方法——運目法。

運目養生法
01發展源流
眼睛很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損傷和傷害,保護眼睛,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的。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點,不僅十分注重眼睛的保護,還發現了養護眼睛的方法。
先秦兩漢時期的人就已經開始注重眼睛的保護了。《太清導引養生經》中彭祖導引圖中描述為“舉手左右導引,以手掩兩耳,以指掐兩脈邊五通。令人目明,發黑不白,治頭風。”強調運用導引之術,可令人明目,以此來保護眼睛。
魏晉至隋唐時期,目常運導引方法充分發展。
東晉葛洪的著作《抱朴子》記載,“或問明目之道,抱朴子曰,能引三焦之異景,召大火於南離,洗之以明石,熨之以陽光。”其中“熨之以陽光”的意思就是雙手合掌搓熱之後,將發熱的手掌貼在眼眶之上,同時做左右撫摸如洗眼的動作,這樣就可以使眼睛明亮。
南朝,山中宰相陶弘景的《養性延命錄》中記載“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搔目四眥,令人目明。”對於明目的動作在文字上有着非常清楚的記載,雙手合掌搓熱之後,放在眼睛上,並按揉眼睛的上下眼角。
藥王孫思邈所寫的《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對於目常運也有相應的文字記載“摩兩手以治雙目,久之,令人目自明。”“每夕行氣畢,叩齒、摩眼、押(拔頭)、拔耳、挽發、放腰,然後掣足仰振,數八十九十而止。”通過對眼睛的按摩和左右轉動,達到保護眼睛,明目的目的。
明朝的養生家冷謙,根據前人以及自己的養生健身經驗,寫了這本《修齡要旨》的養生專著,在書中的起居調攝篇,記載“平明睡覺,先醒心,後醒眼,兩手搓熱,熨眼數十遍,以睛左旋右旋各九遍,閉住少頃,忽大睜開,卻除風火。”冷謙注重“目宜常運”將其稱為運睛。
乾隆皇帝注重講求“十常四勿”,其中就有“常運睛”這一條。
2014年5月,為提高我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普及中醫養生保健基本理念、知識和技能,提升公民健康水平,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國家衞生計生委組織專家制定印發了《中國公民中醫養生保健素養》公告,其中就收載了運目法。
02養生功效
● 明目亮眼,緩解眼部疾病,改善視力
運目,眼球上下左右的轉動,眼周的肌肉也會得到充分的拉伸和舒展,避免眼球一直保持同一動作,使眼周的經絡以及氣血可以順暢的流通,及時的排出眼部產生的“垃圾”。
這樣長期的堅持眼睛鍛鍊,就會讓眼周的各個組織得到充足的氣血滋養,使得眼睛逐漸明亮。老年人長時間堅持運目,還可改善老花眼。
反過來講,眼睛明亮説明肝經以及氣血都是正常的。
目與五臟都有着關聯,但毫無疑問,目與肝關係最密切。“肝開竅於目”,“肝氣升運目,輕清之血,乃滋目止血也。”
氣血通過肝經上行以養目,眼睛有病,肝經也會不暢,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肝陰不足兩目乾澀,肝穴虧虛,視物不明,肝火上炎,目赤疼痛。
● 調和五臟、提升正氣
大家可能會疑惑,運目不是改善視力,與眼部相關嗎,怎麼能提升正氣呢?
眼睛分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五個部分,分別對應脾、心、肺、肝、腎五臟,故有“眼通五臟,氣貫五輪”,運目可以促進五臟逐漸健旺,氣血津液充盈,身體強壯,抵禦外邪。
● 緩解壓力
眾所周知,長期的視疲勞,或者嚴重的視疲勞不僅會出現眼睛方面的疾病,還會導致大腦疲勞,身體疲勞,心理壓力過大這些危害。
例如,長期的視疲勞,眼睛周圍氣血運行障礙,逐漸導致大腦氣血供應不足,出現記憶力減退,頭疼等症狀,我們一定要警惕這樣的情況,及時的運目放鬆眼睛,緩解各種疲勞和壓力。03具體操作方法
①第一步:閉目養神
閉上雙眼,休息眼睛,肩頸放鬆,腦海中不要想任何事情,儘量的放鬆自己,讓眼睛得到充分地休息3-5分鐘。
②第二步:運目養眼
閉眼,然後用力睜眼急視,向左、上、右、下四個方向以此轉動眼球;然後再閉眼,用力睜開眼睛急視,向右、上、左、下四個方向轉動眼球。這樣循環幾次。
摩擦兩掌,讓手心發熱,熨貼在兩眼睛上,然後用兩手大拇,輕輕摩擦揩眼,按揉眼周的穴位。
③第三步:遠近循回
起身離開電腦桌,來到窗邊,向遠眺望,避開障礙物,看的越遠越好,然後慢慢的視線拉回近處,這樣循環數次。
堅持目常運這一動作,可保護視力,預防眼睛疾病,解除眼睛疲勞,久而久之還會讓頭腦更靈活,人也越來精神。
護眼即是護精血,還有這些護眼方法可用
我們的眼睛要發揮正常視物的生理功能,需要靠全身臟腑來供給能量,中醫認為“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目得血而能視”,其中以肝血和腎精最重要。
眼睛是身體的能源消耗器官,因此中醫有“久視傷血”的説法,而中醫又有肝腎同源或精血同源的説法,所以久視也傷精。
從這個角度看,養護視力就是在養護人體的精血。

其他護眼方法推薦
按揉護眼穴
陰蹺脈、陽蹺脈有濡養眼目、司眼瞼開合和下肢運動的功能。
陽蹺脈起於足跟外側足太陽膀胱經申脈穴,陰蹺脈起於足跟內側足少陰腎經照海穴,按壓刺激這兩個穴位有助於濡養雙目氣血。
照海穴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申脈穴,位於外踝直下的凹陷中,在腓骨長短肌腱上緣。
具體操作方法:每晚洗腳後和早晨起牀前用拇指和中指(或食指)對按二穴3分鐘~5分鐘,以感覺酸脹為宜,有助於使精血上輸於目。
局部熱敷
用熱毛巾敷眼,或雙手掌心搓熱捂住整個眼眶烘烤。
每日3次,每次3分鐘~5分鐘,對睛明穴、承泣穴、瞳子髎穴等局部穴位均有作用,有助於保障局部經絡(主要是足三陽經)的通暢,改善氣血循環,從而減輕眼部乾澀、不耐久視、迎風流淚、視物模糊等症狀。
中藥足浴
取菟絲子、枸杞子、當歸、雞血藤各30克,肉桂、桔梗各3克。
水煎液,每晚趁熱泡腳,温度以能耐受為宜。
每次泡5分鐘~10分鐘,以微微汗出為宜。適合精血不足之人護眼使用。
中藥燻眼
用枸杞子、菊花、石斛、麥冬、桑葉、荊芥穗、木賊草、銀花、薄荷各6克,煎水燻眼。
對津液不潤,或陰血虧虛,或由陽氣不能敷布津液導致的乾眼症、視疲勞有一定療效。
藥食養生
養生需根據各人體質、證型不一而方法各異。
乾眼症、視疲勞、迎風流淚、白內障等眼病,多由於精血不足,可用黃精5克、山藥10克、薏苡仁10克、桑椹子10克、核桃仁10克、枸杞子5克、黑芝麻5克、大棗2枚、陳皮5克、龍眼肉5克、百合5克、白扁豆5克、蓮子5克、芡實5克、生薑3片、玫瑰花2克、綠萼梅2克、九香蟲6克、珍珠母10克、石決明10克、菊花3克,煮粥或燉鴿子食湯。
可舒肝養肝、健脾補腎、清肝明目。
日常用眼指南養成良好用眼習慣
√ 坐姿要端正,肩背要挺直,視距要保持。
√ 少看手機、電腦、電視、電影,視頻終端宜低於雙眼水平面,每次看不宜超過40分鐘,觀看時注意有意識地週期性眨眼。
√ 眼疾重症患者觀看不能超過半小時,看聽結合,甚至能聽的儘量少看或不看。定時活動休息
√ 多活動頸肩部肌肉,堅持體育鍛煉,每日户外活動至少1小時,最好2小時。
√ 工作、學習間隙,做到精神放鬆,多閉目養神。保持心情舒暢,精神愉悦。良好的生活習慣
√ 不熬夜,早休息。節制性生活。
√ 戒煙限酒,忌辛辣刺激和生冷寒涼飲食。
√ 減少或避免環境乾燥(如使用空調)。
√ 女性避免眼部化濃妝。注意眼部養護
√ 有眼部炎症的患者避免佩戴隱形眼鏡。
√ 迎風流淚者應注意洗臉或面部按摩時,毛巾或手經過眼部的着力方向應是由下往上,而非由上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