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道藏》
在《道藏》編撰整理之前,已有道士收集道書,最著名的是東晉的“鄭隱藏書”。鄭隱收集了261種道書,1299卷。這在當時是一個很大的數目。葛洪將“鄭隱藏書”分為“道經”與“諸符”兩大類。
南北朝時期是道書撰著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道書的彙集整理也十分頻繁。在宋明帝的支持下,劉宋時道士陸修靜編寫了《三洞經書》,並編寫了《三洞經書目錄》。《三洞經書》大約收集道書1228卷左右,為道教史上的第一部經書目錄。陸修靜還建立了道書的“三洞”分類方法,後來補充了“四輔”,稱為“三洞四輔”。這種分類方法一直用於後人的《道藏》編寫。
唐代尊重道教。唐代開元時期,唐玄宗下令搜索世界道經,彙編成《所有道經》,即《開元道藏》,共收入道書5300卷。宋開國以後,先後五次收集整理道經,以唐代剩下的3700多卷《道藏》為基礎,對《道藏》進行了重建和恢復。宋真宗時期,統治者對道教的崇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宋真宗把老子封為太上混元皇帝。張君房奉命主持編輯《大宋天宮寶藏》,共5481卷,首次刻板印刷在福州閩縣,稱為《萬壽道藏》或《政治與萬壽道藏》。這是道藏木刻本的開始。《大金玄都寶藏》總編輯於金代章宗,共6455卷。元初,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編寫了7800多卷《大元玄都寶藏》。
上述“道藏”現在都死亡了。現存的《道藏》是一代版本,從永樂17年開始編纂,從永樂20年結束。由武當山任自垣主持編纂,修改補充,在正統十年期刊上完成,共5305卷。後世以出版年聲稱其書籍為《正統道藏》。明神宗萬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師張國祥主編為《續道藏》。《道藏》共收入1476種道路,5485卷,分成512封信,每封信按千字文順序編號,經板121589件。《道藏》中的各種經典都是按照“三洞、四輔、十二類”的分類方法安排的。
目前國內圖書館藏的《正統道藏》和《萬曆續道藏》已有三部半,一部存在於國家圖書館,另一部存在於河南南陽市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只存在一半。青島市博物館存有一部《萬曆續道藏》正、續道藏經板傳至清代,日有缺損。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盟入侵北京,因此全部被毀。明清時期,雖然各宮觀的道藏較多,但應多次經兵,存者較少。一九二三年十月至一九二六年四月,商務印書館以涵芬樓名義,根據北京白雲觀所藏正、續道藏影印,縮改為石印六開小本,凡1120冊。
《道德經》被認為是道教最重要的道教經典,並要求每一位道教徒都要閲讀。《道德經》又稱《老子》或《五千言》,道教又將它尊奉為《道德真經》,乃是道教道祖老子在西出函谷關時,應關令尹喜之邀,留下了曠世經典五千言。
《道德經》以道法自然為核心,闡述瞭如何讓人們的個人修身達到少私寡慾,如何讓人們的處世達到天人合一等境界,這也是道教的立教之本,也是對“道”的完美闡述。
02太上感應篇
北宋末南宋初,成書約莫。《宋史·藝文志》收錄了《李昌齡感應》一卷,《正統道藏》太清部有《感應》三十卷,題為《李昌齡傳》,鄭清讚不絕口。”《重刊道藏輯要》有《太上感應集》等,《道藏精華錄百種》有《太上感應集》二卷。這篇文章的思想可以追溯到《玉璽經》、《道戒》和《抱朴子·內篇·微旨》轉發的《易內戒》、《赤松子傳》、《河圖記命符》等書籍。
太上感應文章篇幅不長,計1200多字。“太上感應篇”的核心是常思己過,磨鍊身心,保持身體健康,天人共感,忠孝節義,道德遵守。其中,《太上感應篇》被譽為“古今第一本好書”。這本書總是建議世界積累美德和行善。“沒有辦法避免厄運和祝福,但人們會自召;善惡的回報隨之而來”;“一天有三善,三年天會降之福…俗話説“舉頭三尺有神”,做任何事都不能沒有良心,頭上有神在看着你。
03太上老君説常清淨經
《太上老君説常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説常靜經》,或《太上老君説常靜經》,又稱《太上混元上德皇帝説常靜經》,簡稱《靜經》、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説常靜經》勸世人清心寡慾,做到一念不生,各塵不染,終究安靜,與道合真是最高境界。修心養性、學道、修行的基礎是從平息妄想、靜守身心入手,因為天下之道,無非是人心。
如果能夠專心,而心自定,靈性自生,就能達到天道之道,與道之境界融為一體,就是我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境界。要真能發大心發大願,要去清靜內心,改過從善,修掉自身的污垢。真正作自己的主人,這樣我們才能擁有生命的全部。
道教經典有很多,比如消災解厄的《三官經》、《北斗經》等,神仙傳奇的《神仙傳奇》、《列仙傳》等。有“小道藏”之稱的《雲笈七籤》等等,由於篇幅所限,就不一一詳述了。
正所謂“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人生也處處都是修行,“道”不僅僅在書裏,生活處處都是“道”,“道”也在每個人的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