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於陝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後,民間獻鼎歸公,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被譽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它的腹內鑄有32行、共499字銘文,是西周晚期一篇完整的冊命書,也是目前發現的商周青銅器中銘文篇幅最長的一篇。鼎內銘文先追述了,周文王、周武王的歷史功績,接着説到如今四方動亂、王室衰微,周宣王告誡毛公,要勤於輔佐君王,鞏固先王事業,最後賞賜給毛公美酒、玉器、車馬、兵士、命服等。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一本“歷史日記”,是研究當時政治歷史的重要材料。通過這些珍貴的史料,可以讓更多人瞭解和感受,兩岸共同的歷史文化。它所藴含的民族精神,如對祖先的崇敬、對國家的忠誠,對文化的傳承等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財富。如今,毛公鼎成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放在商周青銅展廳最醒目的位置,作為永不更換的展品靜靜地迎接着海峽兩岸的參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