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養生有“陷阱”,避開誤區保健康!

中藥奶茶、中藥咖啡、藥膳甜品……逐漸在年輕人中風靡盛行,養生熱潮也逐漸從“保温杯裏泡枸杞”走向專業化,藥食同源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大棗、枸杞等食材不僅美味,更藴含養生智慧,滋養身心。餐飲業緊跟趨勢,創新推出中藥火鍋、養生糖水等菜品,讓人們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也享受到了健康的滋養。這場養生革命,讓古老智慧與現代生活完美融合,引領着新的健康風尚。雖然中藥養生之道廣受歡迎,卻也伴隨着諸多值得深入剖析的問題,大眾認知中不乏誤區與偏差。

誤區一:中藥沒有副作用

許多保健產品在宣傳時,喜歡使用“天然”、“純植物”等字眼,給人“中藥是純天然、無副作用”的認知。但是中藥是藥物,其治病的基本思想中很重要的一條是“以偏治偏”,就是運用藥物的偏性來調整人體功能的偏差。

許多中藥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何首烏能烏鬚髮、補益精血,在養生產品中也多有使用,但是何首烏生品有一定肝毒性,若使用不當可能造成肝損害。而有些中藥本身沒有毒性,但配伍不當,會產生毒性作用導致機體損害,如甘草與甘遂等。

因此,在使用中藥進行養生時,需要充分了解中藥的配伍禁忌和副作用,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誤區二:中藥進補

當前年輕人工作壓力大,越來越多的人處於亞健康狀態,出現乏力、出汗、失眠多夢、疲倦等症狀。在一些人看來,自己的身體是有點“虛”,就需要進補,因而喜歡買中藥自行補虛如歸脾丸、六味地黃丸等,甚至選擇名貴中藥,如鹿茸、蟲草、西洋參、高麗蔘等。殊不知中醫講究氣血陰陽平衡,缺什麼補什麼。

“身體有點虛”,卻分不清楚究竟是陰虛、陽虛、血虛還是氣虛,就亂“補”一通。有的人本來身強體壯,覺得“補補總沒害處”,就長期服用某種滋補中藥,結果越補越虛。不同人的體質、年齡、性別、生活習慣等存在差異,進補時一定要根據自身體質合理補虛。

誤區三:長期飲用中藥涼茶或茶包

人們常遇到的小毛病如咽痛、牙疼、有點口乾等,一律判斷為“上火”。因此近年來中藥涼茶和各種茶包非常盛行,而中藥涼茶和各種茶包中大多使用的是板藍根、菊花、夏枯草等清熱解毒的中藥,均屬苦寒藥,長期服用會對脾胃造成損傷,導致脾胃虛寒。

誤區四:使用中藥減肥

近期某2.0版烏梅湯盛行網絡,網友都抱着減肥的目的紛紛搶購,但是中醫理論認為,肥胖的產生有多種因素,如氣虛、痰濕等。因此不同的人減肥方法也不盡相同,有人需要益氣健脾,有人則需要化痰除濕。

市面上很多自稱中藥成分的減肥保健品中含大黃、蘆薈、番瀉葉,甚至添加西藥等,包裝成“潤腸、通便、排毒、瘦身、養顏”的保健品。大黃、蘆薈、番瀉葉均為瀉下藥,會引起腹瀉,因此中藥減肥應找專業中醫師諮詢後才可應用。

中藥養生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和探索適合自己的養生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耐心、細心地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及時調整養生策略;同時,我們也需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急於求成或盲目跟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領悟到中藥養生的精髓所在,享受到它帶來的健康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