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民俗,康巴拉伊

康巴拉伊,青海省治多縣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流傳於康巴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藏族古老的口頭傳統文學。

康巴拉伊是在藏族男女交流中產生的詩化交際語言,發源於六世紀末吐蕃王朝南日松贊時期。當前,這一口頭文學青海省治多縣整理蒐集出2400多首。其以口頭方式傳承至今。

康巴拉伊源自藏族古老的口頭傳統文學,是藏族傳統韻文體説唱形式,由12部分組成,在康巴及其周邊地區廣泛流傳,是藏族青年男女表達感情的重要形式。藏族青年從相識、相愛到最後終成眷屬或分手的整個戀愛過程,都可以通過它來表現。

“拉伊”脱胎于山歌,其根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後期,與藏族早期的雛形語言直接相關,隨着藏族6大氏族的形成。“拉伊”逐漸以部落、部族和區域文化的形態發展起來,逐漸成為藏族青年男女表達感情,追求愛情的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在長期的發展中其內容得到不斷更新和充實,形成了高原民族遊牧文化特有的傳統民歌。

“拉伊”的曲調因不同地域而具有多種風格,有的旋律深情、悠揚,形成比較自由、婉轉的長調山歌風格;有的旋律甜美、節奏規整形成雅緻、端莊的抒情歌曲風格。

康巴拉伊説唱內容經整理分為祭歌、頌歌、引歌、啓歌、競歌、謎語歌、匯歌、戀歌、別離歌、貶歌、咒歌及吉祥祝福歌等12卷,每卷由一萬首詩歌組成。

康巴拉伊是藏族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隨着時代的發展,其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和充實。它以口頭方式流傳,且帶有遊牧文化的特徵,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

康巴拉伊,其內容紛繁,結構緊湊,語言優美,為藏族民間詩歌的集大成,對研究藏族的歷史、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社會制度等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2008年6月7日,康巴拉伊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是Ⅰ-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