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緣何“圈粉”Z世代

中藥奶茶、中藥烏梅湯、中藥糕點……一些被打着養生標籤的“中藥下午茶”成為當下年輕人的消費新寵;過去在中老年人中間流行的養生方式,像開膏方、吃藥膳、做推拿,也受到部分年輕人的追捧。

有報告顯示,平均每位城市常住居民年均花費超過1000元用於健康養生,18歲至35歲的年輕消費人羣佔比高達83.7%。那麼,為何中醫養生在年輕人中間“走俏”?中醫養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又是怎樣的呢?

要説幾年前流行啥業餘活動,很多人會提到劇本殺、密室逃脱,而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喜歡在休息時間去體驗推拿、拔罐、針灸、刮痧、艾灸等傳統中醫療法。有數據統計,目前中國艾灸產業規模超過百億元,每年正以30%至50%的速度增長,成為醫療健康市場的熱門賽道。

不少醫院的中醫門診是一號難求,從去中醫院配藥材煲湯到根據個人體質配專屬泡腳包,從夏天去醫院敷三伏貼到冬天配固本培元的膏方,中醫院不再是幼時回憶裏的“吃苦”之地,它逐漸變成了可以治癒部分年輕人“脆皮”的身體和“脆弱”的心靈的養生福地。各大中醫院推出的“烏梅湯”“輕盈茶”“穴位減肥貼”等中醫處方,訂單量也出人意料地火爆。今年5月下旬,某中醫院的烏梅荷葉飲正式上線後短短12個小時就被下單24萬帖,甚至一度造成醫院網絡擁擠。

此外,年輕人的日常也可見中醫養生的相關理念。比如,“上火”“濕氣重”“補氣血”“春捂秋凍”等中醫藥用語成了日常用語,勤梳頭、常搓湧泉穴、叩齒、揉腹等,這些簡單易學的行為成為被津津樂道的養生之道。上班後衝一杯適合自己的四季養生茶、下班後相約青年夜校學練易筋經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日常操作,太極拳、八段錦等保健功法也成為部分年輕人的休閒專屬。

與此同時,養生產品也呈“零食化”趨勢。一些商家創新推出瞭如黑芝麻丸、阿膠棗糕、即食燕窩、五穀雜糧粉等,通過技術改進和包裝創新,讓年輕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享用。一些具有美容養顏、提高免疫力等特定功能的零食深受歡迎。總之,中醫藥以其獨特療效,正逐漸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成為養生市場的香餑餑。

儘管一些年輕人對中醫的瞭解並不很深入,也在不知不覺間“入坑”了中醫養生。筆者認為,“中醫養生熱”的背後,其實折射出了當下年輕人的三種心態。

追求實效。相較於西醫,中醫更注重人的整體健康,其養生方式也更自然温和。作為中醫藥文化的一部分,中醫養生給年輕人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不同體質的年輕人也可以因人而異、對症下藥。“扎完這幾針,頭真的不疼了,連肩頸都舒服了。”“拔完罐,後背感覺舒坦了不少。”“本來腰痠背痛,正骨完瞬間感覺自己滿血了。”許多人在感受過中醫理療後,切實感受到了中醫調理的積極作用。養髮飲、烏梅湯之所以如此圈粉,也正是因為其配方平和、確有療效,契合了一些年輕人的養生需求。

樂於分享。某個養生方式火了,往往能成為年輕羣體茶餘飯後交流討論的話題。“堅持養生這麼多年,得到一些正向反饋以後,我就特別想給別人分享好物和好方法。”在一些社交媒體上,“中醫藥”“養生”等關鍵詞也大面積興起,年輕網友通過短視頻、發經驗帖等形式,熱衷於分享養生技巧與心得、體驗各種中醫藥產品和服務。在某社交APP上,“自學中醫”的筆記目前已高達7萬多篇。

重拾傳統。中醫養生作為一種融合了醫學、哲學、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體系,它與懷舊情懷有着緊密的聯繫。通過中醫養生的實踐,人們不僅能夠獲得生理健康,也能在精神上找到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歸屬感,體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懷舊情感。特別是對年輕人來説,選擇傳統的中醫藥療法,不僅可以沿襲老一輩的傳統、繼承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重要財富,也能通過主動學習中醫經典,闡發其存在價值,激發其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