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泡柑,作為一種中藥材,其全身都被視為珍貴的“寶藏”。《本草綱目》中詳細描述了橘與柑的特性:橘的果實較小,瓣味微酸,果皮薄而呈現紅色,味道辛中帶苦;相比之下,柑的果實較大,瓣味偏酸,果皮稍厚且為黃色,葉則辛而帶有甘甜。簡而言之,皮薄易剝的通常被稱為柑子,而皮厚需用刀或用力才能剝開的則被稱為橘子。無論是柑還是橘,它們都歸屬於芸香科柑橘屬的寬皮柑橘類別,在食用與藥用價值上大體相似。
柑橘的果肉味道酸甜適中,性質温和,歸入肺經。它主要用於治療胸膈鬱結、嘔吐、食慾不振、胃陰不足、口乾舌燥、肺熱咳嗽等症狀,並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及心血管疾病等具有輔助治療作用。
當柑橘成熟後,其外皮在中醫中被稱為陳皮,味道辛苦,性質温和。陳皮具有調理氣機、健脾開胃、燥濕化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腹脹、食慾不佳、嘔吐腹瀉、咳嗽痰多、噯氣打嗝等症狀。《本草綱目》中提到,陳皮能泄能燥、能散能温,其治療多種疾病的原理主要在於其理氣燥濕的作用。陳皮可以與多種藥物配合使用,根據藥物性質的不同,陳皮可以發揮補、瀉、升、降等不同功效。中醫學還認為,陳皮越陳越好,古代醫書《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中的“六陳歌”也指出了這一點,因此新鮮柑橘皮並不適合直接食用。
而未成熟的柑橘外皮,則被稱為青皮,同樣味道辛苦,性質温和。青皮具有疏肝解鬱、散結消痰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胸脅脹痛、胃脘脹滿、疝氣、食積不化、乳房脹痛或腫塊等症狀。多部古代醫書如《本草圖經》和《本草綱目》都詳細記載了青皮的藥用價值。
在柑橘皮內層和果肉之間,有一層網狀筋絡,中醫稱之為橘瓢(橘絡)。橘絡味道甘苦,性質平和,歸入肝、肺二經。它具有通絡化痰、順氣活血、化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痰滯經絡引起的咳嗽、胸脅脹痛、痰中帶血等症狀。古代醫書還記載了橘絡具有解酒和抗癌的作用。
柑橘成熟的果仁,被稱為橘核,味道苦,性質平和,無毒,歸入肝經。橘核具有散結、理氣、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胃脘不適、咳嗽牽引胸痛、腰痛、睾丸腫痛等症狀。古代醫書《日華子本草》中詳細描述了橘核的藥用方法和效果。
柑橘的葉子,中醫稱之為橘葉,味道辛苦,性質平和,歸入肝經。橘葉具有疏肝理氣、消腫散毒的功效,常用於治療脅肋脹痛、乳癰、乳房包塊等症狀。多部古代醫書都對橘葉的藥用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
此外,將柑橘皮白色內層去掉後的表皮,被稱為橘紅。橘紅味道苦辛,性質温和,具有理氣寬中、祛痰止咳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食積不化等症狀。從食用和藥用角度來看,橘紅都是治療痰病的良藥。
然而,中醫學也指出,辛散苦燥之品容易助熱,因此體內有實熱的人應慎用或少食柑橘及其皮、葉、核等部分。對於出現口舌生瘡、口乾舌燥、咽喉幹痛、大便秘結等症狀的人,不宜多食柑橘或暫時避免食用。此外,由於柑橘含有果酸和維生素C等成分,正在服用西藥或有結石病的人最好在醫生指導下選擇是否食用柑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