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這一東漢時期的青銅傑作,以其非凡的藝術魅力與精湛的工藝技術,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璀璨明珠。此馬身高傲立至34.5釐米,體長綿延至45釐米,寬展達13釐米,體態矯健,風姿綽約,彷彿穿越時空而來的駿馬精靈。
在那青銅鑄就的軀體上,馬兒昂首長嘶,展現出無盡的英姿與力量,軀幹堅實而不失靈動,四肢修長,步伐輕盈,尤其是那三足凌空而起,唯有一足穩穩踏於展翅飛翔的燕子之上,這精妙絕倫的設計,不僅體現了古代工匠對速度與動感的深刻理解,更巧妙地平衡了整體造型,展現出一種超凡脱俗的浪漫主義情懷。
2002年,值中美建交三十週年之際,為了加深兩國友誼,國家主席江澤民將一尊24K鍍金的《馬踏飛燕》仿製品作為國禮,贈予了來訪的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什,此舉不僅彰顯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見證了中美兩國友好往來的歷史時刻。
追溯其源頭,這尊被譽為“中國旅遊標誌”的東漢銅奔馬,於1969年10月在甘肅武威的一座東漢靈帝時期的古墓中重見天日,其墓主為一位張姓將軍。此馬以疾馳之姿定格,右後蹄下巧妙附着一隻飛鳥,這樣的設計既凸顯了馬匹的非凡速度,又巧妙地穩定了雕塑的重心,其藝術成就之高,實乃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的巔峯之作。
關於其命名,歷史上曾引發過不少爭議。《馬踏飛燕》雖廣為人知,但亦有學者依據古籍,主張命名為《馬超龍雀》,意在強調馬兒超越凡塵、如龍似雀的非凡氣勢。在古代語境中,銅馬足下的飛燕常被視作良馬極速的象徵,因此,直接以“燕強”或“飛燕強”命名,既貼合古意,又顯得雅緻而貼切。然而,由於眾説紛紜,最終定名為《銅奔馬》,雖簡潔明瞭,卻未能全然展現其踏燕之精髓。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加強對我國珍貴文物出境展覽的管理,確保文物安全,國家文物局頒佈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其中,《銅奔馬》即《馬踏飛燕》赫然在列,成為64件(組)一級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這一舉措,無疑是對其重要歷史價值與藝術地位的高度認可。
無論其最終命名如何,《馬踏飛燕》都無可爭議地代表着中國古代藝術創作的巔峯成就,其藝術魅力與歷史價值將永遠鐫刻在人類文明的璀璨星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