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真快,轉眼之間,已經到大年初十了。人們陸陸續續開始上班,“年”已經漸漸遠了。在古時,人們認為正月十五之前都是“過年”。尤其從大年初一到大年初十,每一天都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
正月初十在中國的傳統裏是“地日”,在這一天民間有很多傳統習俗,祈禱新的一年生活能夠十全十美,萬事如意。
正月初十 地日
民間有説法,初七為人日,初八為穀日,初九為天日,初十為地日。正月初九是護法諸天·帝釋天的誕辰,又稱作“天公日”、“天日”。人們就把大年初十定為土地公的誕辰,又稱“地日”,天地呼應,庇佑百姓。
民間流傳歌謠:“年初十,地生日,有天還有地,比是爺孃不多異,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麥百穀都生地。菜蔬風味拿來祭,祭他生日他歡喜。人生忠孝與節義,地維賴以立;作事須求腳腳踏實地。”人們通過對“地日”的慶祝,來表達對賴以生存的土地的崇拜,以求新的一年腳踏實地,五穀豐登,平安富足。

正月初十 石頭日
正月初十還是“石頭日”,也稱“石頭節”,石頭節定在正月初十,主要是因為“十”與“石”同音。古時人們的房屋、牆壁、所用的器皿、工具等等很多都是用石頭做的,所以人們希望慶祝石頭節,祈求得到“石頭神”的保佑。
在這一天,民間要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當神等等。過去人們在春節的時候還會在家裏的石墨等石器上面貼春聯,在正月初十之前這些石器是禁止使用的,過了石頭節才能啓用。民間還有一句俗語説:“地日石不落,一年有吃穿”,初十早晨,過去人們會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着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初十 三做三不做
三做:祈福、祭石、上燈
祈福。在正月初十這一天,人們會前往寺廟或在家中祈福。他們祈求新的一年裏家人平安、事業順利、五穀豐登。這一習俗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祭石。因為正月初十是石頭日。人們會在這一天祭拜石頭,祈求家宅安寧、災厄遠離。這一習俗雖然在現代看來有些奇特,但在古代卻深受人們的重視。
上燈。正月初十晚上,家家户户會在門前點亮燈籠或燈火,以驅趕黑暗和邪惡力量,迎接光明和好運的到來。這一習俗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也寄託了人們對新一年的美好期望。
初十 三做三不做
三不做:不動土、不殺生、不晚歸
不動土。正月初十這一天,人們相信動土會破壞地氣,影響家宅的運勢。因此,在這一天,人們會避免進行挖掘、建築等破土動工的活動。
不殺生。為了彰顯慈悲和尊重生命,人們在正月初十會避免殺生。這一習俗體現了佛教文化的慈悲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
不晚歸。在古代,人們對夜晚會有敬畏,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人們會在天黑之前回到家中,避免在外逗留過久。

初十吃三樣
吃饃餅
吃饃餅是我國河南地區的習俗,正月初十又稱為“石不動”,這一天要祭拜石頭神,以此來祈禱莊稼順利生長。
在中午的時候,家家户户都要烙饃餅來吃。饃餅形狀圓圓,象徵着過去的錢幣,人們認為吃了石頭餅,一年內可以順順利利,財運亨通。
吃玉米糊
玉米是重要的穀物之一,而煮好的玉米麪粥金燦燦的,人們以此來象徵糧食豐收。當然在過年期間,人們往往都吃了很多的魚啊肉啊,這時候喝點玉米麪粥,可以幫助消化,幫助清理腸胃,也符合養生之道。
吃莜麪
在我國山西,內蒙等地區,人們在初十這一天要吃莜麪。在過去,莜麪是在石磨上磨製而成,而在石頭節這一天,人們吃莜麪,則是與石頭建立了一種感情上的聯繫,表達對於石頭的感恩之情。同時為了應節氣,人們會以莜麪為原材料,將莜麪搓成面魚的形狀,以此來象徵年年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