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龍抬頭,是中國傳統節日,各地有不同的習俗,遼東地區也有自己的特色。遼東半島的凍土尚未完全消融,鴨綠江畔的漁村已傳出舂米聲。二月初二在《蓋平縣誌》中稱作“青龍節”,既是農事開始的信號,更是山海交融的特殊節點——長白餘脈的獵户焚香祭山神,黃海邊的漁婦向潮汐撒酒米,平原農户則在院中用灶灰畫出九曲黃河陣。
1. 剃龍頭與改命數
遼東男子多在此日“剃喜頭”,尤以丹東鳳城為盛。老剃頭匠會依據《協紀辨方書》,在寅時(5-7點)為孩童修剪耳際發,謂之“開聰毛”。2025年鳳城非遺展演中,91歲的劉氏傳人展示清代銅剃刀,刀柄刻着滿漢雙文“斷煩惱絲,迎龍頭運”。

2.山珍海味引龍陣
不同於中原的炒黃豆,遼東人家以山貨海產佈陣:
臨海處用醃海龍魚(一種䲁魚)拼出龍形
山區以榛蘑、松茸擺北斗七星陣
沿江地帶獨創冰凌花(側金盞花)泡酒祭江

3.特色美食
龍鱗餅:蕨菜粉摻海苔烤制,象徵山海精氣聚合。
抬頭糕:黃米麪嵌五味子,象徵五感通達。
龍鬚麪:丹東東港特製海藻面,象徵延壽納福。
大連旅順口區的“龍眼粥”,實為用鮑魚殼煨小米粥,暗合“蒼龍七宿”天象,此食俗曾見於清代水師營。
從長白山麓到黃海之濱,遼東人用二月二構築起獨特時空觀:農耕文明的嚴謹、漁獵文化的靈動、滿漢交融的智慧,都在晨起那碗龍鬚麪蒸騰的熱氣裏生生不息。正如莊河老農李德全在2025年民俗論壇所言:“咱拜的不是龍王爺,是腳下黑土心頭熱乎氣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