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電視節目時,觀眾常能見到和尚們邊誦讀經文邊敲擊着發出“梆梆梆”聲的木魚,這樣的場景往往讓人誤以為木魚是佛教專屬的法器,而鮮有人知曉道教同樣使用木魚。
然而,據專家們的研究,木魚實際上起源於道教,之後才被佛教所採用,並逐漸成為了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那麼,木魚究竟為何如此深得人心呢?又為何會被設計成魚的形狀,而非其他動物的形態呢?

01 木魚源於晉朝
木魚是道教法器之一,主要用於誦經敲打。其形狀為圓形,如魚,因此得名木魚。木魚最初是作為道教召集教眾、講經設齋用的法器,這一傳統在道教中一直得以延續。
根據《歷代崇道記》的記載,木魚源於唐代,是道教召集教眾、講經設齋時的重要法器。雖然道觀使用木魚的確切時間始於唐代,但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漢晉時期。
南朝時期劉敬叔的《異苑》卷二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晉武帝時期,吳郡有一石頭蹦出,人們敲打它,它不會發出聲音。於是張華説“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打之,則鳴類。”人們依言去做,果然可發聲,而且音聞數十里。
可見,起碼在晉朝時期,人們就已經創造出魚形的木製品,擊打它用於發聲了。

02 為何做成魚狀?
晝夜思道:道教認為,魚晝夜不合目,象徵着修道者應該晝夜思道,勤奮不懈。因此,將木魚做成魚狀,是為了提醒修道者要時刻保持警覺,不斷修煉,以精進不退、悲喜有度的精神境界追求道教的真諦。
震懾妖魔:在道教的一些道場和儀式中,敲擊木魚可以起到震懾妖魔的作用。魚作為水生動物,在道教文化中具有神秘和靈性的象徵,因此將木魚做成魚狀可以增強其震懾力。
吉祥寓意:在中國文化中,魚一直被視為吉祥、富足的象徵。道教將木魚做成魚狀,也寄託了對於信徒們生活富足、吉祥如意的祝願。
03 木魚在道教儀式中的應用
誦經禮懺:在道教儀式中,木魚常用於誦經禮懺時與銅磬配合,用以節制經頌的節奏和速度。道士們通過敲擊木魚來引導信徒們誦經、祈禱和冥想,以達到與神靈溝通、淨化心靈的目的。
召集教眾:除了用於誦經禮懺外,木魚還用於召集教眾。在道教活動中,道士們通過敲擊木魚來通知信徒們集合、聽講經或參與其他宗教活動。